【观点纵论第15期】繁重的公务接待,是基层沉重的负担 ‹ 李丁乔个人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众论 » 浏览内容

【观点纵论第15期】繁重的公务接待,是基层沉重的负担

22 0 发表评论
标签:

【观点纵论第15期】繁重的公务接待,是基层沉重的负担


新闻还原:

在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当下,公务接待账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层工作的侧面,也照出了基层干部的苦涩。近期在部分区县采访时,不少基层干部向半月谈记者倒起公务接待的“苦水”。西部某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2023年公务接待总量为270余次,公务接待总费用82万余元。西南地区某镇,2022年公务接待支出20余万元,共接待540余批次,超过3300人次,该镇公务接待总量中,来自县直部门的占60%左右,县内外其他乡镇来考察、学习的占20%左右,省直部门来检查督促工作占20%左右。西南地区某县政府直属部门2023年国内公务接待超过300批次,3600余人次,公务接待总费用30万元左右,平均每个工作日需接待1次以上,平均每次的接待费用超过1000元(原文链接《接待了谁?接待费多少?基层公务接待的账该怎么算》)。

观点纵论:

红网红辣椒评论员黄齐超:高频次的公务接待让基层苦不堪言。首先,公务接待的费用哪里消化?不少的公务接待超出了规范,难以拿到台面上报销,只能由基层政府挖东墙补西墙,给基层留下财政压力。其次,基层干部被繁琐的接待活动缠身,为群众办实事的精力和时间就相对减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是一部详实的公务接待指南,对具体细节做出了规范,比如,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如果这些规定能得到切实落实,就根本不存在压力山大的公务接待了。然而,接待对象都是上级权力部门,掌握着评价基层的大权,不敢得罪不敢慢待,也不敢提公务接待的相关规定。再者,还有一些被派出参加公务活动的干部,习惯了吃喝迎送,试图绕过监督应用,吃而不付,付少吃多,给违规行为披上“隐形外衣”。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与探索,比如有些地方建立“双向同查”机制,遏制公务接待乱象;有些地方则出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还有的地方创新监督,利用大数据跟踪公务活动……有章不循,乱象必生。所以,我们有必要严守公务接待法规,减轻基层接待负担,防止“四风”反弹。

红星评论徐其扬:这种高强度的公务接待,不仅可能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陷入了一种“接待疲劳”。频密的公务接待产生的接待费用,对有些本就可能捉襟见肘的基层财政来说,也是一定的负担。随着物价上涨,按照接待标准有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迫使一些人采取变通措施,但这无疑增加了违规的风险。如果基层干部长时间忙于公务接待,势必挤占了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的时间,可能会导致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日渐疏离,产生沟通障碍,进而影响基层政府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质量。可见,频繁的公务接待,既会给基层干部增添工作负担,又会给基层单位增加财政负担。双重压力之下,基层干部一方面担心因接待不周而影响工作评价或项目资金的争取,另一方面还可能要在承担违规违纪风险的同时,面对群众的负面评价。说是公务接待账本上写满了基层干部们的苦涩,并不为过。优化公务接待制度,合理调整接待标准,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与调研频次,同时加大对基层财政的支持力度,是减轻基层干部负担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避免将接待质量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让基层干部能够更加专注于服务群众和推动地方发展,而非陷入无休止的迎检漩涡。公务接待之困,不仅仅是基层干部的个人难题,更是整个行政管理体系需要正视并解决的问题。要及时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回归本职,才能真正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南方网评论员林伟:公务接待历来是群众观察和评价党风政风的重要窗口,是基层干部群众近距离感受作风建设实效的直接渠道,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整治违规公务接待问题,始终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毫不松懈、持续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规范公务接待作为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小切口”,立规矩、明责任、纠偏差,公务接待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作风建设既见一时之变,更看长久之态。公务接待表面上看似“公对公”,可实际操作中常常少不了人情因素。在一些基层干部看来,“公事公办”会让领导感觉“不识人间烟火”,不利于搞好关系。陪同接待到位了,不仅对检查评比、经费划拨、项目支持等诸多事宜有“好处”,对个人的成长进步也会有“帮助”。因而,一些基层干部把地主之谊尽得够不够,看成“关乎成败”的大事,想方设法招待好“上面来的人”,致使公务接待的负担越来越重。公务接待中的“大吃大喝”问题虽然不见了,但“小吃小喝”等违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从整治下基层“过杂过乱”入手,整治违规公务接待问题,对于持续整治“四风”、巩固扩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具有重要的牵引和促进作用。整治公务接待问题,为基层减负“亮剑”,当借助党纪学习教育的热度,围绕公务接待政策不精准、履行程序不严格、下基层“过杂过乱”等问题,开展政策解读、案例指导、警示教育,让公务接待在监管升级中“减磅”、基层接待压力在严肃纠治中“减负”,使公务接待活动充盈清风正气。

中国青年报:基层公务接待的难题,首先体现在“难伺候”上。对不少乡镇干部来说,只要是“上面”来检查的人,基本上都比自己官职高,哪怕对方以“学习”“观摩”的名义来,基层干部也需要像招待大领导一样“伺候”他们,生怕 哪句话没说好、哪个细节没做到位,得罪了上级、影响自己的仕途,乃至导致本地失去优惠政策的支持。试问,当基层干部需要拿出大量时间精力与财政资金用于频繁的公务接待时,又怎么能全心全意投入到人民服务的职责当中?基层有许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都需要用钱,也需要党员干部们动心思、花功夫——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公务接待、宴请之类的事情上,不如好好琢磨一下怎么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严格落实公务接待的规则。如果能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就可以减少很多公务接待的问题,也能避免滋生腐败和各类违纪违法现象。再者,一些可有可无的“调研”和“检查”也应该取消。现实中,一些上级部门和领导到基层的活动,未必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其中某些活动只是为了完成某些指标性任务,反而给基层干部制造了很大的压力,纯属形式主义作祟。至于哪些活动可以取消,频次如何调整,也不能“拍脑袋”决定,而是要多倾听基层干部的心声。说到底,减轻基层公务招待的压力,不仅是给基层减负,也是优化政府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少一些浪费金钱和人力的公务招待,多一些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工作,才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

凤凰网:高频率、多人次的迎检接待,对于基层干部而言,无疑是一大现实负担。他们被“束缚”住了,干事的手脚施展不开,很难不身心俱疲。这些接待活动所花费的“公帑”,积累起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无形之中增加了基层财政的压力,更与当下要求严格过紧日子,厉行节约,节省开支的大方向,背道而驰。这种“迎来送往”,被认为是基层四大顽疾之一,此外,还有文山会海、加码考核与填表留痕。应当看到,过去几年,基层干部减负、为治理能力增效工作,成效可谓显著。以“迎来送往”为例,列入中央和国家机关督查检查考核计划,以及公务接待费用,都在逐渐减少。比如说,今年年初,在湖南郴州,市委督查室、市信访局等6个部门组成的综合督查组,所有工作在一天就全部完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6个部门要去6次。浙江衢州也创新探索“公务餐”一件事改革。现在,依然有一些基层干部,在受迎检和公务接待的“苦”,依然有一些地方的“三公”经费,因为迎检和公务接待就是降不下来。这也再次说明:整治基层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要在求真务实中,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把基层干部从“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关键得把机制给理顺,从制度层面发力。

政策规定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规定“接待对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要求“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注意事项:“李丁乔个人网站”系私人网站,凡“我的原创”栏目下的所有文章属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其它栏目文章均来源于网络,用于分享和学习,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第一时间处理。

评论 共0条 (RSS 2.0) 发表评论

  1.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

  •   想要显示头像?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