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原创 » 媒体关注 » 浏览内容
[置顶][《消费日报》]大学生贷款消费并不可取
大学生贷款消费并不可取
2015-11-13 19:26:31 作者:□ 本报评论员(这个就是乱说的)
刚刚过去的双11是网购一族的狂欢日。网购大军中,大学生是强大的一支。部分学生为了“任性”血拼,不仅办理了银行信用卡,还在网上注册了各类消费信贷平台账号,有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几乎都用来还款。虽然网贷消费颇受大学生欢迎,但是这一新生事物也引发诸多质疑。
大学生贷款消费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本身是不具备还款能力的,贷款消费后最终还是要向家长“化缘”;其二,大学生流动性强,容易造成违约后催收困难。站在大学生角度,笔者认为,大学生贷款血拼“双十一”,本身就是不可取的。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喜欢尝试各种互联网产物,于是,大学生群体就成了网购大军中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但大学生的收入来源只有父母给予的生活费,一般家庭在这方面的给予并不多,各电商平台和信贷平台也正是掐准了大学生巨大的消费欲望和严重的收入制约之间的矛盾,向大学生伸出“橄榄枝”。
银行在这方面尚能严格把控,普遍把信用额度控制在1000到2000的范围内,一些电商和分期网购商城则在这方面显得毫无底线,额度大的是银行信用卡的4倍。大学生过分透支后,就会出现无法还贷的困难,有的甚至将生活费全数还贷。如果说大学生贷款血拼“双十一”缺乏理智,那么这些电商和分期网购商城给予超出大学生还贷能力的贷款,也是不理智的。“投资有风险”,在大学生中间出现应收账款的漏洞,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于商家来说无疑是资金上的损失,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却是一种错误的引导。
大学生属于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既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但是在经济和生活上又没有完全独立,如果国家金融机构能够设计一套只针对大学生的征信系统,而且只在大学期间使用,不失为一剂整治大学生信用缺失的良药。
“双十一”是全民性的网购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阻止大学生消费,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大学生理智消费,让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量力而行,过度的“贷款帮助”其实是在给大学生传递不良信号。在这方面,学校有责任,银行有责任,电商平台和分期网购商城也有责任。
评论 共0条 (RSS 2.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