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地写稿]“为官不易”体现制度的“笼子”日趋牢固 ‹ 李丁乔个人网站

首页 » 我的原创 » 原创时评 » 浏览内容

[沉默地写稿]“为官不易”体现制度的“笼子”日趋牢固

2948 0 发表评论

近年来,“为官不易”成为热点词汇,有网友表示,“为官不易”将成为一种常态。伴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廉洁制度的出台,“为官不易”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党纪严于国法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共识。

作者认为,“为官不易”成为常态的背后是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具体表现。

有领导干部感叹“钱不好花了”,也有领导干部感叹“官不好当了”,这些无一不证明领导干部的权力被约束,领导的注意力和工作方式方法也随之转变。此前,不少地方曝出领导干部乱用职权、挥霍公款、公车私用、假公济私等不良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权力太大,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公权沦为领导干部谋利的私权,公款成为领导干部私人宴请的“私房钱”,公车也变成了领导干部的私车,可以说领导干部的权力之大,渗透之深,由权力滋生的“官本位”思想严重,严重损毁了党和国家公职人员形象,致使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

自从党的群路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部门对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纷纷制定了纪律的“红线”,为国家公职人员划定了“雷区”,尤其是对领导干部。个别地方还针对实际情况,与领导干部签署了更为严厉的“廉洁承诺”书,并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信访渠道、纪检监察渠道等手段对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进行全方位监督。在领导干部权力监督方面,我国的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也从体制内走向了体制外,从单一的渠道拓展到多元化的渠道。2014年中央提出,对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进行“人肉”搜索不违法,由此可见从中央层面打开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固化了约束领导干部权力的“笼子”。

将领导干部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我国正面临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政府转型的初期,如果任由领导干部拿公权当私权,那么我国的改革将无法推进,政府转型将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在我国大唐时期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当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也证明了领导干部的权力必须“用之于民”。权力用之于民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体现了执政之本。权力是一种诱惑,如果约束不力、监管缺失,权力就容易沦为腐败之根,因此要管住公权,制度是根本。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管理公权的“笼子”日趋完善,但是执行是关键。一些地方眼瞅着群众路线结束了,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管理机制成为摆设;一些地方在执行干部监督上过分考虑“人情化”,监督若隐若现,出问题后充当“睁眼瞎”;一些地方在照章办事方面前怕狼后怕虎,执行大打折扣,监管成为口号。以上这些问题是我们未来或将存在的,要把领导干部的权力完完全全关进制度的“笼子”,执行上必须滴水不漏才行。

注意事项:“李丁乔个人网站”系私人网站,凡“我的原创”栏目下的所有文章属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其它栏目文章均来源于网络,用于分享和学习,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第一时间处理。

评论 共0条 (RSS 2.0) 发表评论

  1.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

  •   想要显示头像?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