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视野】调动干群积极性是脱贫“最强引擎” ‹ 李丁乔个人网站

首页 » 我的原创 » 原创时评 » 浏览内容

【基层视野】调动干群积极性是脱贫“最强引擎”

1990 0 发表评论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出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4月1日《人民日报》)

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在笔者看来,“绣花的功夫”就是指,扶贫攻坚既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又要有认真仔细的耐性。就当前脱贫形势来看,越是往后,脱贫难度越是大,如果不具备“绣花的功夫”,扶贫攻坚就难以啃下“硬骨头”。但是如何是使出“绣花的功夫”?笔者认为,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的,“要激发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内生动力,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过生幸福的生活”,不失为脱贫工作的“最强引擎”。

一直以来,党的各项事业建设始终离开不群众的支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翁,只有群众动起来,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凝聚起磅礴力量。脱贫致富,归根结底,是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过上小康日子。因此,脱贫,依靠群众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但是,在一些地方,扶贫攻坚被认为是“党委政府的工作”,甚至是“书记的工作”。在脱贫过程中,地方党委政府喜欢大揽大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上面有考核,不敢怠慢一步,生怕被扣上“不作为”“慢作为”的帽子。另一方面,群众积极性不高,只有干部自己埋头苦干,至于干得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全然不知。甚至有的地方,贫困群众对干部的倾力帮扶完全不买账。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

扶贫先扶智,只有激发群众的致富积极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对于扶贫工作来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课题。有的贫困群众,习惯于好吃懒做,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缺思路、缺技术、缺本钱,致富发家没有门路;还有的因为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无法致富。面对这些情况,干部做工作就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了,既要掌握贫困群众的现实需求,又要了解贫困群众的真实想法,从做思想工作到“输血”“造血”,有时需要一些“非常手段”,比如鞭策、刺激等,让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成“我要脱贫”。

群众积极性起来了,干部也不能只看不做。面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要多研究、多思考、多学习,在借鉴成功脱贫地区先进经验时,不妨结合自身实际做一些开拓性的探索。脱贫战役本身就是一场人类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没有非常智慧、非常毅力、非常手段,是难以实现到2020年全部脱贫的。

笔者认为,脱贫考核的“指挥棒”固然要用好,不过,最根本的,还是从思想上、行动上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倒逼转变成主动。这是对扶贫干部的严峻考验,也是对组织选好用好管好扶贫干部的现实挑战。有的地方把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选派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既补了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空白,又完成了“配强”贫困村班子队伍的任务。但是,由于缺乏对干部能否真正推动贫困村脱贫的全面研判,最终可能导致脱贫任务无法完成。

相比而言,笔者建议,对贫困县、贫困村的下派帮扶干部,如果能够采用公开竞选的方式,则能最大限度保证干部的积极性。通过公开竞选,让干部提前做好功课,针对要去的贫困地区做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创新性的扶贫工作方案,公开竞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汇聚众智的过程,不仅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启发,还能把真正想帮老百姓致富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注意事项:“李丁乔个人网站”系私人网站,凡“我的原创”栏目下的所有文章属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其它栏目文章均来源于网络,用于分享和学习,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第一时间处理。

评论 共0条 (RSS 2.0) 发表评论

  1.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

  •   想要显示头像?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