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原创 » 原创时评 » 浏览内容
[打破垄断]专车是不是黑车要看政府愿不愿给“名份”
昨天,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的利润水平全国不一,“份儿钱”也各不同,不应该降低“份儿钱”。之所以对出租车进行数量管控,主要考虑消费者、经营者等各方利益,寻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3月13日《京华时报》)
近两年,专车服务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但是中国市场出现专车服务绝不是偶然。面对居高不下的出租车“份子钱”,群众对出行服务质量的逐步提升,出租车市场的垄断,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专车应运而生。从法律的角度讲,专车目前还是属于非法运营,上海、成都、北京等地方交通部门也发出了严打专车的消息。
优质的服务质量、高效的服务效率和舒适的乘车环境,这些出租车无法达到的条件让群众更倾向于选择专车出行,专车已经成为众所周知且广为接受的“黑车”。
杨部长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所说的“私车永不许当专车”,但是并没有绝对不允许专车存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租赁公司的大部分车辆均来自私家车,属于公司自己的车辆占绝少数。车辆使用中,是私家车车主和租赁公司签订协议,其实这样也是变相地将私家车用于商业经营。租赁公司将私家车用于专车经营,无非是拓展了私家车的使用范围和增加了私家车的使用时间。但是为何一直被地方交管部门打压?
究其根本原因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挤压了出租车市场。为什么出租车的“份子钱”不能降低?因为出租车在各个城市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为了保护出租车司机利益,维护出租车市场秩序,打击专车也是必然。
但是地方政府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能彻底取缔吗?杨部长也坦言“它是打不绝的”。也就是说必然还会有一些专车顶着“黑车”的帽子继续跑市场。如果像杨部长说的,政府无垄断,那么为专车进入服务市场,为专车敞开大门又有何不可?专车是不是黑车,关键看政府有没有市场准入机制,愿不愿意给专车一个“名份”。说到底,还是政府的问题。
我国各地出租车市场管理乱象丛生,拿指标当资本谋取高额利润,高昂的份子钱,落时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专车正是瞄准了出租车市场的“漏洞”,从服务质量上赢得了消费者支持。
我国总体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放缓,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我国正式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央行降息、大众创业无一不是想通过盘活民间资本,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专车服务能够进入市场正规运作,无疑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是在准入机制和管理机制上需要深入研究。
评论 共0条 (RSS 2.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