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视野】让“混基层”的干部“混”不下去 ‹ 李丁乔个人网站

首页 » 我的原创 » 原创时评 » 浏览内容

【基层视野】让“混基层”的干部“混”不下去

2231 0 发表评论

长期以来,许多干部喜欢“往上走”的直线升迁模式。如今,不少干部却甘愿过着“假装在基层”的生活,选择“先下去、再上来”的曲线模式。(据《半月谈》报道)

首先,必须认识,为什么要派干部到基层去挂职锻炼。笔者认为,这既是培养历练干部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契机,更是上级了解掌握基层情况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来说,下派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非常有必要。其次,必须认识,下派到基层挂职锻炼的干部身上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和责任。深入群众,学会群众工作方法;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工作状况;到有困难的地方去,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老百姓解决些实际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下派干部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但是从《半月谈》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不管是上级派出机关,还是基层接收单位,再或者是挂职锻炼干部本人,不仅下派的目的没有达到,而且干部本人也没有得到任何锻炼,更甚者,“混基层”干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干事状态挫伤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为何这些“混基层”的干部都能得到提拔,而基层“5+2”“白加黑”的干部却遥遥看不到希望呢。

报道中提到,有个下派干部到乡镇半年了,主要工作就是送送文件,很少与群众接触,记者在现场也听到了该干部自称“到市里送文件”。应该说,选派到基层挂职锻炼的干部都是优中选优的年轻有为干部,如果说一个优秀的干部下派到基层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了“送文件”,那么显然这样的下派是毫无意义的,若说下派干部能从“送文件”中学到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那还不如就留在上级单位专门送文件,相信上级部门送文件的要求肯定比乡镇要求高得多。

报道中还提到一个下派干部,除了来的时候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欢迎仪式,以及走的时候又举办了一场热闹非凡的欢送宴,其他时间在机关大院里基本很少见到人,不难想见,该干部到基层只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纯粹地“混基层”。当然,还有一些干部是一边被组织下派到基层,却一边又被单位抽调回去继续原岗位工作,下派成了形式,空有名字不见人影,这在笔者经历的基层工作经验中并不鲜见。

下派到底是真的为了丰富干部工作经验,还是仅仅为了给干部提拔“加分”?笔者认为,这要取决于干部在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而论。正如一名长期做组织工作的官员所言,“下来锻炼是政策鼓励,往上提拔系政策倾斜,程序没有漏洞”,但是种种干部“混基层”的乱象表示,这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干部都是“带着制度的牌子,钻了制度的空子”。“先下再上”的曲线提拔模式既符合政策,又符合程序,难道就没有破解之法吗?

其实,上级下派某个干部到基层,就释放了一个强烈的提拔信号,只是因为该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所以必须到基层“镀金”,针对这一现象,如果能够让下派干部成为一种常态,让所有或者大部分机关干部轮流到基层锻炼,那么就可以从总体印象上打破“先下后上”的怪象。在挂职锻炼期间,要与原单位原工作完全脱离,让下派干部全身心投入基层,不能三天两头往原单位跑,这样势必分心。下派干部干得到底怎么样,需要从干部为基层办了多少实事、取得了多少群众支持、常驻基层多少天等方面来综合考核,不能听基层单位单方面评价或一张单薄的考核鉴定表。

从某个角度看,“先下后上”的“混基层”是某些干部为了获得迁升渠道的投机方式,一则挫伤基层干部干事积极性,二则挤压基层干部提拔空间,三则营造不良的机关作风,其严重后果要远远大于干部“混基层”所造成的各种资源浪费,所以,必须让“混基层”的干部“混”不下去,而且要让这类干部越“混”发展空间越小。

注意事项:“李丁乔个人网站”系私人网站,凡“我的原创”栏目下的所有文章属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其它栏目文章均来源于网络,用于分享和学习,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第一时间处理。

评论 共0条 (RSS 2.0) 发表评论

  1.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

  •   想要显示头像?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