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视野】扶贫“包袱”不能随便扔 ‹ 李丁乔个人网站

首页 » 我的原创 » 原创时评 » 浏览内容

【基层视野】扶贫“包袱”不能随便扔

2561 0 发表评论

 

最近,笔者下基层了解到,一些地方学校的老师为了完成教育系统下达的包扶精准脱贫任务,常常是一边教学,一边跑上百里路到乡镇,去做自己的包扶工作。常言道:“一人难看两家戏。”老师的教学任务本身就很重,这种两兼顾两失误的做法,值得商榷。(3月27日《人民日报》)

着眼当前,脱贫攻坚无疑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无不将其作为首要任务,从制定政策制度,到配齐配强干部,再到完善奖惩机制,所有努力的指向,都是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然而,正如报道中指出的,一些地方的教育系统为了完成扶贫工作指标,竟然给学校的老师下达扶贫任务,老师们为了脱贫工作,不得不一边承担自身的教学任务,另一边还要奔赴上百里路程到乡镇完成包扶工作。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工作安排看似“倾其所有之力”,其实就是乱扔扶贫“包袱”。

在需要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脱贫的关键阶段,举所有之力共赴扶贫战场、共谱致富篇章,既是必经之路,也是全权之策,不过,在安排部署扶贫任务的时候,不能想当然地、随意性地“拍脑袋”。“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度和准度上,换言之,就是能否提出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或者是否配备专业化的扶贫队伍,如果措施不当,或者队伍不济,那么“精准脱贫”就无从谈起。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教育扶贫是根本之举,也是长远之计。为此,很多地方从专家教授、领导干部、优秀党员、技术能手等群体中抽调了不少精干力量作为扶贫培训的专业讲师。同时,一些地方也充分整合了教育系统资源,将政治过硬、甘于奉献、技能突出的教师也纳入扶贫队伍,一来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润物精神,从思想上拔“贫根”,二来发挥教师专业特长,为贫困群众提供产业发展经验。在贫困地区,教师的扶贫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让贫困户的孩子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教师履职尽责之外,任意给教师增加扶贫工作量。

有人说“不入户的扶贫”都是“扶贫假把式”,就实际而言,扶贫工作必须入户才能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那么给老师分配包扶户,也就意味着老师必须经常深入贫困户,察实情、办实事、促实效,然而实际情况是,老师自身肩负的教育任务也十分繁重,如此大的扶贫“包扶”既来之又不敢拒之,既受之又无力担之。而扶贫工作考核,只会注重扶贫实际实效,不会兼顾考量扶贫干部另外的工作,如果脱贫工作不能如期完成,那么教师也在问责之列。

笔者认为,给教师下脱贫任务,不能一味地加压加码,必须充分考虑教师本身的教育职责。如果能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有所运用,那么教师的教育扶贫使命便可以顺顺利利地实现,不必为了扶贫而打乱教学计划。再者,不能简单粗暴地将贫困户脱贫目标肆意下达给某个老师,而应该把教师作为众多扶贫干部中的一员,如此才能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扶贫之举。

总之,调动扶贫之力,首先要凝聚人心,要凝聚人心,首先要因人制宜。

注意事项:“李丁乔个人网站”系私人网站,凡“我的原创”栏目下的所有文章属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其它栏目文章均来源于网络,用于分享和学习,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第一时间处理。

评论 共0条 (RSS 2.0) 发表评论

  1.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

  •   想要显示头像?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