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原创 » 原创时评 » 浏览内容
【基层视野】党和政府是群众脱贫的坚强后盾
“通过种植葡萄,3年后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可使32户贫困户97人受益。”怀着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四川广安肖河乡肖河村贫困群众却因为乡干部的不作为,以及村干部的乱作为,美好愿景化为水月镜花,葡萄苗木相继枯死,扶贫资金也蒙受损失。(8月1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不少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干部为贫困群众东奔西走、忙得不可开交,而有的贫困群众却把脱贫当成是党委政府和干部的事,不仅脱贫不积极,甚至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这种现象不在少数。但是发生在广安肖河村的却是另外一种局面:群众很认真,也很积极,但是乡党委政府不作为,领导干部当起“翘脚老板”,导致引进的葡萄产业“胎死腹中”。
诚然,脱贫是群众的脱贫,是惠及群众自身利益的大好事。但是,于党委政府和干部而言,也是当前首当其冲的重大政治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脱贫,关系着能否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所以,脱贫攻坚不是党委政府、党员干部或者贫困群众一方面能够完成的,必须多元参与、多方统筹、多向发力。对广大贫困群众来说,党和政府就是他们脱贫路上的坚强后盾。
乡里召开扶贫工作会,一方面指责村里的产业扶贫项目一直没有动静,另一方面却没有积极帮助村里想办法,好像开开会、讲讲话就等于推进扶贫工作。另一边,却是心急如焚的贫困群众,于是乎,在没有经过任何考察、论证和审批的情况下,与该村严重“水土不服”的葡萄产业匆忙上马,最终葡萄苗木的成活率不到20%。加上村干部对招投标流程不熟悉,不仅被围标、串标,而且葡萄苗木成交价远远高于市场价。足以说明,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再高,村里不懂、乡里不帮,都是白搭。
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点,不管是土壤还是水质,抑或是气候,都各有不同之处,引进产业不能光看预期效益,最重要的是摸清楚产业在本地区的适应程度。要做到这点,既要征求群众意见,获得群众认可,又要做好调研论证和实地勘查,但是县乡都没有派技术员现场指导,乡里也没有对村里的产业招标开展严格的监督检查。坚强后盾沦为空谈,群众激情昂扬的脱贫斗志被浇了一盆冷水。
都说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但是从该村的脱贫失败案例来看,显然有的党员干部对贫困群众不够贴心,没有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对村上的扶贫工作指导也不够到位。县里把脱贫责任推给乡里,乡里又推给村里,层层推责卸责,扶贫攻坚必然走不远,也走不稳。虽然通过补救,挽回了部分损失的产业,但是这其中消耗的时间和资金,是无法弥补的。同时,对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的挫伤,以及贫困群众对党委政府和干部的信任危机,这些代价更为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