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原创 » 原创时评 » 浏览内容
【廉政新语】“踢皮球”不能解决问题
2016年2月,通过公开招录,南昌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的余江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入上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办公室,被录用为研究员。(7月9日中国青年网)
高高兴兴考入事业单位,在家人看来,考入体制内才算是“体面的工作”,但是由于该单位性质是自收自支,所以余江进入该单位工作3年多来,只上过3个月的班,只领了4000元的工资。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自收自支,也是正儿八经的事业单位,怎么会发不起工作呢?但事实确是如此。2016年10月份,该单位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应该说结束了发不起工作的噩梦,但是对余江而言,却是噩梦的开始。
单位从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不管是对发不起工资的单位来说,还是对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而言,无疑都是福音,因为有了财政支持,干部职工不必靠营利来养活自己。但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随着单位性质的变化,单位干部职工的编制性质也划出了一个分水岭,以2016年10月为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也就是说像余江这样10月份以前进入单位的,仍然属于自收自支编制,要想拿到工资,只有靠“自己挣”。单位性质变了,但是干部职工编制却原地踏步,种种不合理逼迫余江走上了漫长而无希望的诉求之路。
找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该院说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问题”;找人社局事业管理科,该科说“要找主管单位”;找主管单位,主管单位称“我们也没办法”;找编制机构,编制机构称“管不了”。找过来、找过去,找了一大圈,余江的诉求却像踢皮球一样被踢了一大圈,最终还是没有效果。或许很多人都想问,是不是真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单位领导的工资是不是“自己挣”来的呢?改制后,财政拨付的支持款又去了哪儿呢?近三年的诉求之路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个事业单位的管理竟混乱到难以解开的“一团乱麻”的地步,也让我们看到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不过就是“踢皮球”。
人才招来三个月,就让“回家等通知”,一等就是三年,希望变失望,档案问题造成了再次择业的阻碍,求助无援也让青年人才凉透了心,如果说“踢皮球”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敢于担当就成了笑谈。本来这样的问题可以在单位性质变更的时候彻底解决,但显然有的领导干部不顾大局、自顾自己,解决余江编制问题,需要多部门共同会商处理,这既是对人才应有的尊重,也是理顺自身管理的必然要求。“没办法”不是真的没办法,而是皮球踢来踢去兜圈子。(作者:李丁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