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51.8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奋斗在一线—— 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 李丁乔个人网站

首页 » 我的收藏 » 优秀网文 » 浏览内容

[驻村帮扶]51.8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奋斗在一线—— 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959 0

51.8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奋斗在一线——

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刘维涛  张  洋  孟祥夫  江  琳

2021年08月11日05: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天还没亮,重庆市万州区新乡镇万顺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广磊的手机响了:“李书记,我家房屋出现了裂缝,你快来看看!”李广磊披上雨衣冲进了雨中。察看现场后,决定立即疏散,一切处理停当,李广磊又赶到低洼处的几户察看。

同一天,云南省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驻村第一书记吴长碧,早上6点不到就穿上工装下地了。地里绿油油的辣椒,正是生长的关键时刻,间距够不够、水分足不足,都直接影响产量。一天下来,她走了7个村民小组,脖子上晒出了明显的斑痕。

…………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累计选派51.8万名驻村第一书记,连同驻村干部累计300多万名,他们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斗在战贫困、奔小康一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5月,中办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眼下,又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响应号召、牢记嘱托,奔赴各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坚决扛起职责使命,团结带领群众接续奋斗,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融 入

从急难愁盼事干起,干到群众心坎上,干出团结一心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

从城里到村里,驻村第一书记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变化。

2017年,重庆市武隆区委组织部干部郭守顺来到火炉镇筏子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一见面,村委会主任申茂旭心里就有些犯嘀咕:腼腆,不爱说话,能开展工作吗?

但这个不怎么说话的年轻人,开口就是句硬话:“一定让大家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村里人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云里雾里一挑水,一碗泥巴一碗饭”——因喀斯特地貌影响,筏子村祖祖辈辈为水发愁,一度要到5公里外的镇里挑水吃,一个来回就是3小时。

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这个皮肤黝黑、身材结实的小伙儿绕着十里八村转了一段时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从离村14公里外的仙女湖引水。一番论证,管道要穿过4个村、总投入近400万元,难度可想而知。“小郭书记”没有退缩,逐村协调土地,多方争取资金。最终,水管连到了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是清澈的自来水。

此后,村里新修公路、产业路72公里,修建人行便道5.6公里,油化公路5.5公里。夜晚,200盏太阳能路灯照得全村亮堂堂。村民们说“心里也跟着亮起来”。

几年驻村下来,“小郭书记”也变了。小伙子话多了,走到哪里都要和大家唠上几句……

融入,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课。他们以实干起步,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干起。

道路、饮水、用电、住房……一个个民生项目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新农合、新农保、农机补贴、农村低保、小额贷款……一件件民生事宜帮着办理,群众在一件件、一桩桩好事实事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将工作干到群众心坎上,成为想在一起、干在一处的一家人。”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陈楼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进说

王进考虑的,是怎么改变村民的生产条件。丰收时节,如果赶上阴雨天,粮食晒不出来,就会受潮发霉。多少年都靠天吃饭的村民没想到,这个外来干部把问题解决了——村里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厂。

福建省泉州市涂岭镇前欧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洪成发现,群众不熟悉政策,进城办事也不方便,于是推动在村里设立了党员便民代办服务点,让党员多跑腿,免费为群众办理养老保险、低保、医保、旧房翻建等证件。

易地搬迁,一切从头开始,群众会遇到各种生活问题。云南省昭通市靖安新区思源社区第一书记范辉想尽办法,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每户后面都有党组织和党员提供服务。电磁炉不会用、不懂得如何去医院……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迎刃而解,村民生活很快步入了正轨。

带着项目和资金,带着好作风,更带着一颗火热的心,驻村第一书记们扎进村子,甩开膀子,蹚出路子,一个个深山小村开始了蝶变……

经常是一身泥、一身汗,驻村第一书记们用自己的辛苦努力换来群众的幸福,成了群众的贴心人。群众遇到麻烦了,第一个想到的是他们;逢年节、有喜事,也总会拉着他们进家门,吃个团圆饭;他们要走了,群众流下热泪相送……

重庆市长寿区委书记赵世庆说,近些年到村里走访调研,发现无论老人家还是小孩子,口中念念不忘的“张书记”“刘书记”,许多都是驻村第一书记。

“我们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有三条硬杠杠:对党忠诚、对群众有感情、工作上有本事。”赵世庆说,“他们也确实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待,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落脚点,努力当好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让党群关系更紧密、更融洽。”

奋 进

发挥自身优势、激发村子优势,找准致富法子、蹚出发展路子

走进重庆市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池塘蛙声如鼓,橘林果子飘香,青瓦白墙的农房整整齐齐,还有村史馆、保合书院,三三两两的游人信步其间……

村子的喜人变化,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罗利的努力。齐整短发,说话爽快,一接触,罗利的干练利落就令人印象深刻。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罗利发现村子面临着产业提升的问题,村里有4000多亩柑橘园,何不就此发展休闲产业?她和村“两委”积极谋划,请来专业团队,打造“橘文化节”和“一院一品”景观。

名气大了,人气旺了,村里又顺势引导村民办起了民宿、农家乐。去年,一直在城里打工的村民黄凤辞了工作,回村经营民宿。走进她家的民宿,暖色调的回廊里挂满画作,富有艺术气息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也引得游客流连忘返,生意火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现在贫困群众吃穿不愁,农业产业要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防止急功近利。近些年,在扶贫政策指引下,广大驻村第一书记访民情、汇民智,依托农村特色优势资源,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农村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云南省会泽县干部杨华文最近完成工作交接,回到了县里原单位,但他还是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回娜姑镇发基卡村看看,看望乡亲,也看看他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带着乡亲们种下的石榴树。

走进石榴林,枝头饱满的石榴果,洋溢着生机活力。杨华文的到来,改变了村民常年的种植习惯,苞谷和土豆换成了软籽石榴,人均年收入从4000多元增长到1万元以上,整村脱贫摘帽了。产业有了,杨华文又把着力点转向了提质,给村里引进了两台生产石榴纸袋、泡沫网套的设备,既节约了成本,还延伸了产业链。

浇花要浇到根子上,扶贫要扶到点子上。实践证明,无论是彻底摆脱贫困,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必须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摸准穷根子,更要找准富路子。

河北省阜平县砂窝镇上堡村驻村第一书记徐华到村后,和大多数第一书记一样,第一件事是挨家挨户摸底调查。走不到就想不到。半个多月下来,徐华悬着的一颗心渐渐定了下来,情况清楚了、思路清晰了:“基础设施薄弱,老百姓心气儿也不够。但好在气候好,早晚凉、日照长,又有山泉,很适宜种木耳。”

说干就干,徐华请来专家勘测化验,观点得到印证,随即倡导创办木耳种植合作社,带着村民建起了从采摘到晾晒、加工再到推广、销售的一整套产业链。产业一天天红火起来,老乡致富的激情被点燃了。

“大河有水小河满,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壮大村集体经济。”2015年6月以来,刘发德先后被派驻到山东省沂源县的4个村子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屡屡见证这一实践经验带来的扶贫实效。

2020年1月,经择优选拔,刘发德又来到沂源县燕崖镇凤凰官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燕崖镇的主导产业是大樱桃种植,但季节一过,老百姓就空闲下来了。经过一番调研,刘发德利用扶贫资金盘活闲置土地,规划建设了占地50余亩的高标准香菇种植产业园区。

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有了长期稳定的分红收益,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增加务工收入。不仅如此,有些村民开始学习技术,自己试着种起来。“集体经济示范带动,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实现了,老百姓增收的路子也多了。”刘发德说。

驻村第一书记自身优势明显——党性强、懂政策、知识广,还有派出单位的支持。当这些优势与任职村的资源优势碰撞在一起,往往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发挥自身优势、激发村子优势,培育产业、引进项目、争取政策,为村子找准致富法子、蹚出发展路子。

有的成立农民合作社,发展种养殖业,让村子有了主导产业乃至品牌化运营;有的探索产业升级,打造文旅产品,让村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的探索房屋、土地入股等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分红和务工收入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有的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建立农产品供应基地,兴办村集体企业,带动农民脱贫增收;有的发展电商业务,农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让新技术赋能新农村;有的开展光伏扶贫,让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一大批富有乡村特色的产业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仅增强了村子的“造血”功能,还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新思路,激发了村民的信心和活力……

淬 炼

接地气长才干,同群众感情加深了,能力本领提高了

基层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是增长才干的练兵场。选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一批熟悉基层、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优秀年轻干部。

一线就是前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都要落实在基层。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体经济项目等岗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驻村第一书记奋战的身影。

当过几回“热锅上的蚂蚁”,经历过几次让人挠头的事情后,驻村第一书记们也接地气、经风雨、长才干,有了沉甸甸的收获。

郭守顺用8个字形容自己驻村后的变化:“脸皮厚了,胆子大了”。村里建一座桥,有户村民思想工作做不通,工程进行不下去。他一遍遍上门,白天家里没人就晚上去,被拒绝后第二天接着去;不仅嘴上说,手上也不闲着,帮着干农活。最终村民被感动,点了头,工程顺利推进。

“以前脸皮薄,驻村后,想着身后有那么多群众等着,肩上有责任呢,也就豁出去、顾不上面子了。” 郭守顺说,粗糙的脸上漾起笑容。

跟群众打交道、做群众工作,是不少驻村第一书记要过的第一关。许多年轻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缺乏基层历练,他们通过驻村补上了基层这一课。

你对群众有多亲,群众就对你有多近。”这是吴长碧的心得。工作交接已完成,她还在村里忙碌着,有几项工作需要扫尾。要走了,吴长碧最舍不得的,还是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刚到水田村驻村那会儿,看到村民饭桌上主要是洋芋苞谷,细心的她在包里装上花生、饼干等零食,入户时当作小礼物。后来,村里发展产业缺少启动资金,她向银行贷款,建成了200个蔬菜大棚。位于半山腰的村民家要进行危房改造,不通路,吴长碧就背起背篓帮着一趟趟地运送建筑材料……真心换真情,村民也把吴长碧当成了自家人。

广大驻村第一书记住进村子,扑下身子,从学说农家话、吃农家饭开始,和村民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坐一条板凳,同耕一方田,很快就和群众交上了朋友,工作局面也随之打开。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这一路走来,我越来越感觉到不是朱集村离不开我,是我越来越离不开我们村里这些可亲可爱的乡亲们。”前不久,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双燕说。

河北省康保县李家地镇李家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国际感触最深的就是“抓落实的能力提高了”

陈国际是省直机关干部,也在市县工作过,到村里驻村,他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发放惠农补贴,有的领300元,有的领500元,相互一攀比,就可能闹出矛盾。”

“好政策为什么没有带来好效果?”陈国际说,我们在制定具体措施时,一定要把中央精神吃透吃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细则、标准要细之又细。

有了基层工作经历,陈国际对政策效果也更看重了:“要把政策落实到群众实践中去,就必须通过扎实的群众工作,同群众讲清政策,让群众理解政策,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广大驻村第一书记与乡村干部一道,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最前线苦干实干。他们坐上村民家的炕头,促膝长谈挖穷根,把扶贫路线图细化为每家每户的施工图;跑上跑下跑市场,争取项目申请资金,修路建桥安路灯,让村里富起来、美起来;为村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储备优秀青年人才,让党组织作用强起来……

5年多来,先后有6.5万余名第一书记得到提拔或晋升,驻村工作成为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蓄水池”。

他们有激情、有能力、视野宽、办事积极,老百姓很高兴呐!”说起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青海一位20多年的“老乡镇”情不自禁地夸赞道。

对国情认识更加深刻了,考虑问题更周全了,解决难题办法更多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说:“参与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是一次难得的党性锻炼,让自己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得到提高。

一句话道出了广大驻村第一书记的共同心声。

引 领

建强堡垒,培养人才,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队”

杨华文刚到发基卡村时,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近50岁,大都学历不高,电脑、手机不熟,知识、观念也久不更新。

村子治理水平要提高,班子得先强起来。杨华文一面手把手教村干部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一面协助村党组织培养年轻人,给年轻党员压担子,熟悉村级事务。

村里“90后”党员颜晶,原先在外务工,2016年回村后当选村委会副主任。党总支着重对他进行引导和培养,因作风硬朗、工作出色,颜晶很快成长为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今年换届后,村“两委”班子里又多了名“90后”副主任,还引回一名在外务工的“90后”作为后备力量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要下决心解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的问题,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举。从政策设计上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求实现两个“全覆盖”: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就是要将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的干部派下去,以力量下沉的方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因此,选派第一书记,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帮助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努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如今来到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院落干净、村巷整洁,发黄的老墙上寥寥几笔勾出远山,老屋的长藤上挂着竹筒做的五彩风铃……游客徜徉其中,不时驻足拍照。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发展滞后的村庄。驻村第一书记王荣恩到村后,找到了症结:班子不团结,凝聚力不强

对症开方,王荣恩首先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利用晚上时间与村干部挨个谈心谈话。村里随之规范制度,规定每周二召开例会,建立党员联户机制,将全村分成13个片区,由2—3名党员中心户联系村民,并确定每月15日为“主题党日”……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政治生活正常化了,班子战斗力大大提升,发展思路随之清晰,几年下来村子大变样

在福建省南平市麻沙镇水南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勋在提升村干部能力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组织7名村干部、8名种植大户到浙江、四川等地考察学习;推动村里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村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学先进技术。村干部有了思路,村民掌握了农技,村子发展就有了依托。短短几年,水南村的葡萄、黄金蜜柚、葡萄柚等水果都形成了产业,庭院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

贫困帽子摘了,村民日子好了,发展环境强了,一些曾经外出务工的人开始选择返乡就业创业。不少地方顺势开展“能人返乡”“雁归计划”等人才引进项目,为农村发展、农民幸福注入新的活力。

就拿万顺村来说,目前的新班子平均年龄35岁,有3名大学生,其中有两名还是“90后”。年轻人思路活,为村里建起了水果商品化处理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

近些年来,广大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协调配合,既主动担当,又不包办代替,齐心协力建强村党组织。他们有的在为民办事服务中把村党组织和村干部推到前台,增强他们干事创业信心,树立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有的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激发党员队伍活力;有的进一步完善村级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议事决策程序,提高村务决策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基层治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重庆市武隆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何正清认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扎到村里,带来最显著的变化是让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他们年纪轻、思路活、视野宽,找准了发展路子、确立了奋斗目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就起来了,村子改变了过去的惯性,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也提振了,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引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支部强,人才聚,产业兴,村子旺。如今,广大农村到处是活跃的创造,呈现出光明的前景。站上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广大驻村第一书记仍将冲锋在前,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把希望播撒在群众的心底,和乡亲们一道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注意事项:“李丁乔个人网站”系私人网站,凡“我的原创”栏目下的所有文章属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其它栏目文章均来源于网络,用于分享和学习,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第一时间处理。
回到页首